教材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拓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准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需要及学生的实质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办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材包括教程简析和学生剖析、教学目的、重难题、教学筹备、教学过程及训练设计等。以下是智学网为您收拾的《初一上册地理教材人教版》,供大伙查阅。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一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技巧,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同意的学习技巧。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考虑,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学会常识要素,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辨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学会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地方的办法。
2.通过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题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征。
难题:经纬线包含的意思;经纬度的定义;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地方。
教学筹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非常多同学过去或目前都会提到这部分问题:地球是哪种?地球有多大?大家如何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大家一块去探讨这部分问题,一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大家大伙都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如何知晓的呢?大家居住在地球上,没办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时候,大家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一样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大家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根据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时候,大家觉得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何?
(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同学们都很聪明,不像古时候人一样完全凭着直观的认识世界.容易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伴随大家活动范围的扩大,大家渐渐发现大地并非那样平坦。比方说: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一直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如此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概括: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大家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如此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非常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什么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概括: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样目前大家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大家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目前大家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大家四个组的同学把大家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大家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容易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什么感想?大家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大家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大家还要细心观察、勤于考虑、善于概括、勇于实践,如此才能发现真理,获得成功。
教师承转:大家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样她是否真的是一个准则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大家目前不只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讲,大家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讲明球体的大小。大伙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到底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部分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假如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大家一般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大家一块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考虑,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什么主要的不一样?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质没有的,比方说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地方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地轴。
教师提问:依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我们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概念。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地球仪是大家根据地球的形状,并且以肯定的比率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大家用不一样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地方、形状、大小和名字。地球仪可以让大家更直观的认知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大家知道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今后,大家常常要借用地球仪来学地理常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常识。
教师概括:今天,大家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入门知识,知道了大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大家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要紧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哪个做的。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3.啥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有哪些不同。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大家好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地方及分布情况。上节课请大伙回家制作一个浅易的地球仪,请大伙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伙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去大小外还有哪些相同和不一样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区别:大伙有没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非常多点和线?这部分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大家一块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要紧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概念,请同学们概括啥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筹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伙有没发现这部分纬线有哪些特征?(展示经纬仪并提醒: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考虑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概念: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征: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不是符合以上特征。
过渡:大伙根据刚才的办法看看啥是经线,经线有哪些特征,经线和纬线有哪些不一样?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一同总结: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征: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晓了纬线、经线的概念及他们的特征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不同这部分经纬线,大家给他们确定了不一样的度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大家先来认识纬度。
教师引导:第一大家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样0°纬线在哪儿,它常常让人们叫做啥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一同总结:0°纬线就是大家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哪些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掌握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样如何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考虑并回答)
教师小结:大家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假如大家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适合?为何?
(学生考虑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大家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依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帮助同学一块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源于己所在的半球名字。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